19小说网 - 历史小说 - 我去古代当夫子在线阅读 - 第98节

第98节

    可总不能天天吃红薯吧?再者,这红薯也无法保存太长时间啊。

    所以,在谢当苟来信说要跟他一起修一条两郡之间的官道的时候,他略微思考了一下就答应下来了。这是个好事情,等到官道修好之间,他们两郡之间的交流定然会更多的。

    辽东郡有那么多的产出,他们也想要运送到劝大靖朝各地去。往内陆运输,可不就得经过他们这里嘛。

    只是,府衙也穷啊。

    这出银子的比例,王郡守觉得,还是可以再找谢当苟商量商量的。

    他们郡别的不多,就是人多。到时候他可以效仿谢大人之前在辽东郡的做法,动员动员。他们这边多出点儿人,少出点儿银子。

    对于谢当苟来说,修官道,这是个大事儿。

    所以在将辽东的事情全部都安排好之后,他便带了一些人,去了隔壁,找王大人商量修路的具体事情了。水泥路确实很方便,但是成本也确实比较高,管道的修葺可以换一种思路。

    沙子和石子,混杂着水泥,再加上别的加强配方,能够是道路坚固,不那么容易被踩踏坏了,又平坦容易通行。

    配方的事情,谢当苟还是交给山庄来做的。

    平常,谢辞渊并没有什么强制任务要他们完成,只需要他们发散思维,开动脑筋,努力创新就足够了。但是偶尔,也会有一些特殊的需求,需要他们来完成。

    不过对于这些任务,山庄的这些人,也都已经十分习惯了。

    他们这边在努力研发,而谢当苟也带着张恒远一行人,到了隔壁。

    王大人对于他们的到来,是十分欢迎的。早早的,便领着府衙的人,在城门口迎接他们。

    “谢大人,盼星星盼月亮,可终于把你们给盼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王大人,你真是太客气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辽东的百姓,这两年日子过的是真不错啊,我也是翘首以盼,想着能不能也让我治下的百姓,能有好日子过!”

    各种新兴的东西,都在辽东一件一件的出现,他们看着眼馋。可是他们的人其实也都明白,这个世界上,也只有一个谢辞渊而已。

    之前,朝廷的主要政策一直都是重农抑商的。因为农业才是维护王朝统治稳定的根基。行商者,能够看见的利润其实是很大的,万一所有人都只想着经商赚钱,实实在在的事情却没有人去做,久而久之,秩序便会混乱了。

    所以,即便是明白他们的土地,种粮食根本就收不上来什么东西,可他们也还是要去种。可是现在,有另外一条道路放在他们面前,王道成想要试一试。

    他也听说,那位谢先生的山庄上有许多能人,有些特别擅长种庄稼,而有些则可以研究出许多新奇却很有用的东西。若是能够从他们的山上邀请到几个人来,帮他们看看,他们那土地究竟适合种什么,又该怎么种,那就好了。

    除了修路的事情,王道成也想要跟他们商量一下其他方面的事情。所以在知道谢当苟他们一行人过来之后,他立刻就带着人在城门口迎接了。

    表现的有诚意一些,姿态摆足了,等会儿提出一些请求的时候,才不至于一下子被撅回去。

    他们人到了之后,也没有直接去府衙,而是到了当地的一家酒楼。

    谢当苟他们一时半会儿的肯定回不去,所以王道成觉得,得先给他们接风洗尘。

    酒楼是当地最大的一个酒楼,老板是本地人。

    因为在衙门里头有些关系,所以知道此行请辽东的都是些什么人,也知道一些官府的打算。对此,他是乐见其成的。

    是以给他们的菜,都是老板吩咐过厨子,拿出了看家的本领给做的。

    基本都是一些家常菜,还有几样是当地的特色菜。谢当苟吃了几样特色菜,感觉味道十分不错。

    见谢当苟露出满意的神色来,王道成便介绍道:“这是我们山里的一样野菜,这个时节刚好正当时。也有一些百姓在墙角种一些,多少可以给饭桌上添道菜。”

    “这菜味道不错,很是爽口,跟rou丝一块儿炒了,也能当下酒菜是。”

    他在辽东待的日子不算短了,口味也越来越习惯辽东的口味习惯。他觉得这个菜不错,那相信辽东的大部分百姓应该能够接受。

    他又尝了两口,然后问旁边的人:“这个菜,我们本地有吗?”

    “有些地方有,有些地方没有。不在这里多些。”

    谢当苟点点头,等到路修好了,这个菜应该就可以运过去,成为两地通商的一种商品了吧?

    第137章 有前瞻性

    王道成是个典型的文官, 有着文人的风骨和气节,在自己主政一方的时候,也希望自己能够为当地带去一些好的改变。为此, 他也愿意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。

    此时听到谢当苟这样问, 他的心思便活络开了。

    两地官道修整好以后,两个地方的沟通交流肯定会加强。到时候, 若是有辽东的菜贩子过来收了菜去卖,这多少也算是当地百姓的一个进项。

    看来他得好好的想想, 自己的地盘上还有什么比较有特色的东西。

    王道成端起酒杯, 跟谢当苟好好的喝了一杯酒, 琢磨着, 要怎么才能够将修官道出力少出钱的打算说一下。辽东当地的财政,他估摸着可能也没有比自己这边好到哪边去。

    当时谢当苟可是答应了当地的百姓, 要免了农民两年的税收的。

    两人你来我往的交流了好半天,王道成才将自己的打算说了一下。

    谢当苟没有一下子就拒绝。

    其实他的心里,还是比较认同这个方案的。

    辽东的人口本就不多, 如今因为山庄的原因,不少地方都有工厂和作坊, 需要的工人不少。当地的农耕也已经恢复, 种地也还需要一大批人。修路虽然也是一件大事, 可是他们这边能去修路的人, 其实并不多。若是能够讨论好比例, 让他们多出人也不是不可以。

    谢当苟在心里简单的算了一下, 然后点头说道:“也不是不行, 不过具体要按照什么比例出资,我们还需要另行商议。毕竟这也是一个大事儿,不是我们能在酒桌上一拍脑袋就能够决定的。”

    王道成连连点头, 说道:“明白明白。”

    “其实,这次除了修路方面的合作之外,我这边还有一些……想要寻求跟你们的合作。”

    他们两个郡靠的实在是太近了,两地若是能够沟通起来,倒也不失为一个好事。

    谢当苟便问道:“王大人客气了,你先说说看呢。”

    王道成就将工厂事宜以及种植方面的技巧援助等,说完就盯着谢当苟看。

    谢当苟听了王道成的话,倒是很惊讶。现在的许多官员,都务虚的很,嘴上讲着一套,可实际上基本是没有什么作为的。对于这些来说,做官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情了。因为他们只需要摆摆官威,督促税收,拍拍马屁就行了。

    可王道成跟那些人不同,从他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以看得出来,这是一位非常务实的官员。他的心里,是有老百姓的。

    谢当苟同意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合作模式,对于辽东来说,也是一件好事。最近这两年,辽东的商业发达,不少人都蠢蠢欲动,不想种田了。在这个时候,有必要要出台一些政策,用来鼓励农耕。

    朝廷最基本的重农抑商的政策还是没有多少改变的,士农工商这个阶级的固有模式也没有什么变化。跟王道成合作是方面,等这边工作完成之后,他回去就得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了。

    双方都是很想要促成这次合作修路的项目的,所以在商讨的时候,他们的态度都很不错。就算是互相之间有什么分歧,他们的态度也还是很好的。

    秉持着万事都好好商量的态度,事情谈的十分顺利。

    等到春耕结束之后,就开始招人动工了。有些地方是需要重新去勘测一下的,人是山庄出的。当然大部分路段,都是之前的路拓宽的。

    回去之后,谢当苟就就将府衙的人又召集过来了。

    这些人在办事儿的时候,还是有些急智的,谢当苟很给面子的,称呼他们为自己的智囊团。只是他的智囊团们,现在一听到谢当苟又有事情要叫他们商量,他们就觉得难受。主要还是他们这位郡守大人,一天天的想法太多了。

    刚刚才把修路的事情给整明白了,这会儿也不知道又要弄什么事儿。

    不过,他们的这位大人还是非常强势的,所以即便是心里有什么想法,那也是不敢当面说出来的,而且收到消息还得立刻赶过去。

    “坐,都坐。”

    来人坐下之后,谢当苟又让人给他们都上了茶,这才对他们说道:“你们当中,有谁关注过官学的?”

    “嗯?”

    这几个人里面,有那么两个本身就是官学出身的,自然是有所关注的。而且他们都是文人,自然也希望辽东的学风能够改变一些。

    眼见着辽东变得安稳了,富裕了,他们心里其实也在琢磨着,郡守大人什么时候才能把心思放在科举教育上。

    其中一位胡子看起来都有些花白的老人抱拳站起来说道:“大人,官学那边老朽有关注过,学子有限,教员的水平也有限。如今咱们辽东,人心开始浮动,不少人都不思学习,而官学里头有几个不错的,此时也想要收拾行囊前去别处求学了。若是这种情况再不改变,怕是要出问题的。”

    一个地方出了多少秀才、多少举人、多少进士,这也是会纳入到当地的官员的政绩考核当中去的。所以这个事情,对于谢当苟来说,还是比较重要的。

    至少,智囊团的人,是这么认为的。

    谢当苟当然也知道,时移世易,一部分老百姓的思想变了。但是没有想到,官学的情况还挺糟糕。

    他原本是想要将官学重新开起来,招学生,鼓励学子们一心向学的。结果现在才发现,自己好像把事情想的有点简单了。

    按照现在这个情况来看,辽东当地的生源,只怕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。

    因为前些年海寇横行,百姓们连生存都出现了问题,哪里还能去想着其他呢?读书,更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。而教育,一旦出现了断层,再想要弥补起来,就需要花费大力气了。

    谢当苟看着自己面前坐着的这些人,皱了皱眉头,说道:“现在我想要恢复辽东的教育,你们说要怎么办?”

    “这个……”

    几个人都低头沉思起来,只是谁都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办法。

    “都好好想一想,今天找你们来,主要就是商量商量,你们也不要有什么压力,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就是。”

    “或许,我们可以用奖励的办法,来让更多的人送家里孩子上学?”现在辽东各方面的事情都很多,半大的孩子已经能够帮着做不少事情。去田里采摘东西,去作坊做些事情,虽说挣不到什么大钱,可是零花绝对够了。大人们出去做工的时候,孩子们也能留在家里看家,做些家务。

    送去上学的话,不但得花银子交束脩,家里的一些活儿也没有人来干了。百姓们也是会算一些账的,他们只需要略微想一想,就会觉得这个事情划不来。

    在老百姓看来,将来的事情太过遥远,他们现在真的想不到那么长远。过日子嘛,不就是需要吃饱穿暖,手里头有银子,心里就不慌。

    若是用奖励的办法,来让百姓们愿意送孩子去上学,这应该能行得通。

    谢当苟皱了皱眉头,看向其他人,问道:“还有别的办法吗?”

    “现在最重要的,其实还是因为前面几年的荒废,导致我们这边有水平的学子文人都往别处去了。若是有大儒来这里讲学,或许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。”

    这是他能够想到的,最快打开局面的办法了。

    谢当苟眼睛一亮,点头说道:“这是个法子。”

    前面说的奖励,其实应该也能够有点作用。可是谢当苟不想那么去做!学习读书,这在任何时候来讲,都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,若是有人为着奖励这才将人送去读书,在思想观念上完全没有改变,那往后没有奖励的,他们就又不送人去了,又或者从头到尾就阳奉阴违,奖励照样领着,书照样不读,他也没有任何办法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,还是要改变这边的风气和大家的观念。

    就如同前面那位老先生说的那般,若是有个大儒来此讲经,定然会有许多学子从五湖四海赶过来。有这个作为吸引,到时候来的文人多了,只要有那么一两个留下来,他们当地的水平也会高出一大截。

    关键在宣扬了文气,只需要给辽东现如今的孩子们留下一个印象,这对于往后也是极为有利的。

    商量来商量去,其他人也都没有想出来什么好的办法,谢当苟也没有强求,就让他们走了。

    晚上,谢辞渊和谢当苟爷俩儿一起吃饭,又开封了一坛酒喝着。

    谢辞渊瞅着他爹就像是有心事的样子,便问道:“爹,是衙门有什么棘手的事情吗?怎么愁眉不展的?”

    谢当苟有些意外,然后就说了自己关于辽东未来的发展规划,以及接下来的打算,谢辞渊这下是真的意外了。

    “怎么这么看着你爹我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