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小说网 - 言情小说 - 晚唐闺秀的七零生活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72

分卷阅读72

    询问道:“希丫头,这位是?”

    还不等魏希介绍,郑既明先站起来,他有些激动,“赵队长,我是既明啊!”

    赵柱国先是愣了愣,过了半响才像反应过来,“你是……既明?”赵柱国原先还有些迟疑,他印象里的郑既明分明是一个年华大好的青年才俊,可对方虽然样貌疲老,但是眉眼却是自己熟悉的样子。

    赵柱国不再迟疑,大步迎上去,“真的是你,既明,自从九年前我们分别之后,就没再见过,我还打听过你的消息,他们说你被下放了。你这些年过得还好吗?其他人呢?动荡过去了,也都该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听到赵柱国问其他人,原本见到故人,显得很激动的郑既明,一下就哽咽了,“哪还有其他人,博承和子松受不住羞辱,没撑住,一个投了湖,一个关紧门窗烧炭,都没了。

    怀明下放的时候,积劳成疾,医疗条件也不好,没能等到动荡结束,就离世了。只剩下我和斯仁,斯仁因为下放的环境问题,得了矽肺,现在在医院休养,受不了长途跋涉。”

    一想到原来意气风发的青年们,最后成了现在的样子,赵柱国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,叹了口气,拍了拍郑既明的肩膀。

    “那你现在怎么样了?”赵柱国问道。

    提起这个,郑既明倒是精神了些,“我原本是学建筑的,动荡结束后被调到首都,担任研究院院士,首都大学建筑系主任。”其实还有一堆职位和名头,但郑既明只轻描淡写的提了两个。

    赵柱国点点头,宽慰道:“也算是苦尽甘来了。”

    故人相见,总归是高兴的,魏希也因此等到下午才回的县城,坐的是小汽车,是县政府派来接送郑既明用的。其他人虽然不在了,但也有家人在世,书房里的书最后还是分作几份,送归原主。

    魏希和郑既明坐在小汽车里,刚刚听到郑既明提起故人,又提到书,魏希莫名想起被魏奶奶藏在床头的日记本。魏希试探的问了句,“郑伯伯,您听过顾得深这个名字吗?”

    郑既明微愣,良久,他才道:“幼时好像听我母亲提起过,似乎是魏奶奶的丈夫,是一名军人,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了消息,生死未卜。”

    魏希点点头,郑伯伯的话和魏希在日记本中看到的相差不离。

    郑既明有些好奇,“对了,你问这个做什么?”

    魏希眉头微蹙,摇了摇头,她解释道:“没什么,只是突然想起来,就想问问您。”

    郑既明感慨道:“魏姨为此等了一辈子,如果有机会,至少也要找到对方的消息。”

    魏希点头,“您说的对。”

    魏希想起魏奶奶 * 留下的日记本,还有她珍藏的那枚戒指,心下微叹。

    第54章 魏希回校之后,郑既明的……

    魏希回校之后, 郑既明的来访似乎渐渐淡化在魏希的生活中,她又开始普通的校园生活。

    和陈欣可她们一起上学,挤食堂, 在宿舍里学习, 魏希空闲之余,还要翻阅江爷爷寄给她的和医学相关的书籍, 日子过得忙碌而又充实。除了和徐衍相隔两地, 一切似乎都显得平淡而又宁静。

    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六月中旬, 盛夏时分,距离她们毕业,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 家里有点关系的同学都开始为毕业后的分配而奔走了。

    徐衍的信就是在这个时候寄到的,一如此前, 徐衍在信中写了他的生活琐事,零零碎碎,事无巨细,一一记录其中, 抚慰相思之情。除了他在信末提到了恢复高考的事,这几乎可以看作一封再普通不过的书信了。

    他在信末写到“我此前听闻, 中/央领导人似乎有意恢复高考,虽未落实,但也被安排上了行程。我写信问过家里,确有七八分可信, 想来不假。你若有意高考, 或可提前准备。”

    魏希一直想要进入大学学医,现下高考似乎有望恢复,又怎能不让人高兴。但关于这件事, 魏希心里还有些犹豫,要不要告诉其他人。

    倒不是自私或是想独占消息,而是这件事并没有实打实的确定下来,如果最后没有恢复,岂不是叫人空欢喜一场,白白做了准备。

    但徐衍不是空口无凭,随便捏造消息的性格,他既然来信提起,并写下有七八分可信,那基本上就可以确定这件事是真的。

    魏希把这件事萦绕在心头两天,最后还是决定告诉其他人,如果能提早准备起来,无异于是种极大的优势。所以魏希不但把可能恢复高考这件事告诉给了舍友,还写信寄给了赤溪村的知青们。

    但魏希也明确说明了,这件事并没有十足的把握,大家可以准备,但最好不要抱太大的希望。哪怕知道事情并不一定是真的,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,陈欣可几人还是很激动,这里面表现最明显的大概是赵婷婷。

    自从得知这个消息后,302学习的氛围明显达到一个新的高/潮,每个人看书学习的时间都默默延长,赵婷婷原本就学的很晚,这一次几乎吃饭的时候,手里都拿着书。

    赵婷婷一直希望能靠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,她出生农家,但是心气高傲,如果能考上大学,她就算真的走出来了。

    魏希从入学开始就是极为努力的在学习,当然,倒也没有时刻抱着书这么夸张。魏希的好处是,她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,再一个,她的效率很高。魏希在学习方面的技巧还要归功于徐衍,花时间很重要,但是学习效率也要高。

    魏希来这个时代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徐衍,所以在学习方法和态度 * 上,她或许会更偏向徐衍一些,就显得更游刃有余。

    而另一边,赤溪村里,住在魏希家中的知青们也默默的将书捡起来。魏希的信是寄给陈实的,按关系,魏希和蒋英会更亲近一些,但是陈实办事妥帖,更通人□□故,要稳重一些。

    这件事毕竟干系比较大,事情也没有明确的定下来,由陈实传达或许会更恰当,其他人也能有更合理的理解。毕竟这是高考,在纯靠工农兵推荐的情况下,上大学几乎是所有知青,还有应届学生的梦寐以求。

    哪怕魏希在信中着重说了,只是有消息说,领导人有这个想法,可是不代表高考就一定能恢复,可以做准备,但最好不要抱太大希望。知青们依旧被燃起了满腔热血,为了找到高中时的课本,或是托关系,或是寄信,总之不消一个星期,赤溪村的知青们几乎都手握课本。

    不管上工有多累,到了夜间,魏希的家中始终灯火明明,知青们都聚在一处,挑灯夜读。

    到了六月末,离毕业只有寥寥十几天,高二学生的工作分配结果基本都出来了。魏希宿舍里的工作分配基本都不算太差,有被分配到工厂里做干事的,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