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小说网 - 其他小说 - 神话背后(限)在线阅读 - 不负责任小番外:墨龙

不负责任小番外:墨龙

    

不负责任小番外:墨龙



    不负责任的剧透君寄语:

    这个不负责任的小番外,是有关于第四卷的内容,而第四卷的核心内容,是治水。

    人类的文明,第一的先决条件,是水。

    没有水的地方,人类无以为生,自然也无文明可言,世界四大文明,都是跟水有极之密切的关系,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文明,埃及是尼罗河文明,印度是恒河文明,而华夏,则是源于黄河文明。

    水是孕育文明的温床,同时亦会无情地摧毁一个文明。在科技落后的远古时代,就曾发生过多次发展中文明被大洪水摧毁,在众多的古籍和经文之中,都能找到片言只语,例如所记载的诺亚的方舟,又例如中国的史前大洪水。

    于是人类文明的发展,依赖着水,却也一直在与水作斗争。作为中国人,最耳熟能详的故事,当然是大禹治水。大禹要治水,必然得先有水,那么水从何来?这当然也是有对应的传说的,那便是共工怒触不周山。

    不过这是第四卷的内容,咱扯远了,先说回治水。

    古人与水作斗争,治水,不外乎两个手段,不是疏就是堵,两个都有风险,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,甚至是无数的生灵作为代价。如果有第三种方法呢?一种比前两种都要简单的方法,那自然是会被优先采用的。

    自古便有龙能镇水的传说,是以水边总爱供奉龙王庙,如果世间真有龙,治水的优先办法,自然是把龙锁在需要治水的地方!

    好了,剧透君便先说到这里,文中和第四卷相关的伏笔,可以参考第二卷的归途一章。如果要做相关扩展,可以百度锁龙井。

    先来说说我们这个世界的故事,在南宋年间,当杭州还叫做临安的时候,那里有个书生,叫做恶用,这个恶字,念的是厌恶的恶,不念作恶多端的恶。

    话说这恶用,读了半辈子的书,却始终无缘功名,幸好家底甚丰,便放弃了科举,终日游手好闲,纵情于山水之间。

    这本应寂寂无闻的一个人,却逐渐出了名,原因无他,因恶用善画。

    善画的恶用,却无一副画作流传于世,因他只画龙,并且是只以水画龙。

    相传恶用常常在茶楼酒肆间,兴致一到,便以手指蘸酒水,在桌上画龙,酣畅淋漓,一气呵成。初成时浓水重刻,龙形醒目,跃然于桌面,须舞鳞张,龙爪虚摄,而龙目如电。观者无不屏气凝神,直觉龙身舒展,直欲腾空而起,两股战战,几欲先逃。须臾,水渍渐干,龙形也渐趋于无形。众人色乃霁。

    恶用画龙,从来只取水为之,不以浓墨水彩勾勒。有人问他原因,恶用解释说:以水御龙,水自干龙自去。若以墨彩,徒困拘于形,实非我所愿。

    恶用常去西湖边上的一处茶楼喝茶。茶楼老板慕恶用之名,特别为他准备了一个雅间。只是在这雅间之上,专门架设了一道石壁,长宽适宜,毫无遮拦,宛如一面镜子,照出半湖的空蒙潋滟。

    恶用若有兴致,便登阶而上,以长毫饱蘸西湖之水,在那道石壁上画龙。

    画龙之时,楼下街道站满了人,都吊了根长颈项目不转睛地围观。对面楼上也挤满了人。在恶用悉心画龙的这段时间,平时车水马龙喧嚣拥挤的街道突然像被施加了定身术,静得连西湖水面的涟漪声响都历历在耳。

    画毕,恶用走到一旁,让出石壁上的龙,众人便轰然叫好,直待到石壁上水渍全无,还舍不得离去。目光汇聚之处,好像那条已经蒸发的龙依然停泊在石壁上。

    不知道是由于恶用的笔力已经力透石壁,还是因为众人目光如斫,将龙形深深地镌刻在了石壁上,总之,经年累月之后,石壁上果真就有了一条龙的轮廓,隐隐约约的,好像石壁里面有一条龙在游弋,姿态各异,变化多端。

    恶用终是一介凡人,人生不过百年。恶用死后,那道石壁还是被保存了下来,并被命名为龙壁。龙壁前经常有人前来画龙,画者都遵从恶用的习惯,只以西湖之水在石壁上画龙,水干而龙形消散,渐渐形成了规矩。

    此后多年,茶楼百易其主,一日,一书生路过龙壁,见壁上龙影栩栩如生,便做了前人也许想尝试却一直没有实践的事,以笔侵染浓墨,将一条气势磅礴的龙固定在石壁上,以供后来者瞻仰。事实上,他几乎毫不费力就做到了这点,龙好像原先就坦呈在石壁上,只需墨迹一点,就顺势全部渲染了出来。和清水绘就的龙相比,墨龙更加生动威猛,简直就跟真的一样。

    这个擅自用墨画龙的人,越画越害怕,因为这条龙太形象了,呼之欲出。随着每一笔的落下,龙的生命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填充和唤醒。在画完最后一笔的时候,石壁已经承受不住龙的气息,弥漫至整个茶楼。这个人把笔一扔,只恨爹娘少给他一条腿,夺路而逃。

    在他身后,巨龙已经破壁,飞腾到了空中。石壁碎了一地,让人好奇这么小的一块石壁,巨龙如何能在里面藏身。当然,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顾得上去琢磨这件事了。几乎全临安的人都看到了龙升天的景象,以致忘了当时究竟有没有伴随着电闪雷鸣和大雨倾盆。

    (部分摘自赵明志先生的系列)

    故事当然还没有说完,但凡一个故事,说的都只是最表面的、能被人们直接见到的现象,而故事背后,必定还有一连串的故事,例如龙从何来?人以画意召唤,物品也好,神灵也好,就如妖类的五鬼搬运之法,都必须是附近有这物件,才能被借来,若是附近没有龙,不论你怎么画,画得再好,龙都不可能变真。

    现在,我们来说说宁秋鹤所在的这个世界的故事。

    杭州叫做杭州,那是隋文帝开皇九年(589年)的事,在那之前,杭州叫作吴郡。这里没有唐宋元明清,没有隋文帝,自然也不曾改名,依然唤作吴郡。

    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,吴郡还是个小村子的时候,有一处地方,叫做龙泓,龙泓之所以唤做龙泓,自然是因为有龙的,那一汪幽幽潭水之中住着一尾龙。

    吴郡处在钱塘江的出海口,自古便是极爱发大水的地方,龙泓附近的小村得真龙庇佑,即使年年大水,却一直相安无事。

    后来有一天,村里来了治水的人。村民与龙一直相处融洽,本不欲来人插手,可来人说,龙是活的,他现在住在这里,你们自然是活的自在。可要是有一天,龙走了呢?龙要是走了,年年发大水,你们咋办?等着被淹?

    村民一想,确实是这个道理,忙问道,那要怎么办?

    来人便说,办法不是没有,可必须要你们配合配合,便可将龙永远留在村中,如此如此,这般这般

    数天以后,龙被热情的村民请到村中赴宴,酒过数巡,便醉得不省人事。得到醒来的时候,便发现尾骨被巨大的铁链紧紧栓住,动弹不得,被困于黑暗狭窄的石室之中,只留了一口井眼用作呼吸透气,使其不至于闷死。

    这便是龙井。此后,因缘际会之下,村民在附近种起了茶树,叫做龙井茶,这是后话了。

    被活埋与井下的龙,也曾经挣扎过,可尾骨上的铁链将其大部分生机都散于地脉之中,龙的挣扎太过微弱无力,只能微微撼动地表。村民常常到井口拜祭,龙受祖辈训导,要善待人类,久而久之,也便心软了,放弃了挣扎,双眼一闭,陷入沉眠之中。

    不知过了多久,睡梦中的龙略有所感,睁眼一看,却见满眼繁华,人声喧哗,人流不绝,竟是身处于闹市之中,但不论如何挣扎,身体始终不能动,只能睁着眼睛使劲到处看。片刻以后,四周景象逐渐模糊,龙又回到了黑暗之中。

    虽然不能动,但能见得着光和人,比起过去不知多少年的黑暗来说,已经顶好的了,龙又开始期待下一次再见天日的机会。

    没等多久,龙又再次见到了人间,这次他小心的观察着,这才发现,他是附着在一名书生的画作之上,只要书生画龙,他便能被召唤到画中,睁眼看看这个世界。唯独可惜书生画龙,用的是水,水干了,龙便得离开。

    于是,他便一直期待着书生再次画龙。

    书生死后,其他人也在书生留下的石壁之上画龙,龙便每日都能到人间看看,感受着人间的繁华。

    直到有一天,另一名路过的书生,在石壁之上,以墨绘龙。墨不会像水一样自然消去,附着于千百年来人们留在石壁龙影的意念之上,化做龙身,冲天而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