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5页

    越是上了年纪, 越是固执, 即便明知道对国家、对江山社稷有利, 但是太上皇就是看妙玉不顺眼。

    所以不久后的某次宫廷宴会, 太上皇忽然叹息一声, 说皇帝子嗣单薄,三位皇子被圈禁着, 未免孤单可怜。

    皇帝装听不懂, 道:“父皇既然这样说了, 那就赐几个宫人过去吧。他们别的不行, 为皇家开支散叶却是可以的。”

    太上皇当时就不高兴了, 只是眼前到底是皇帝, 而且自己也不是那个大权在握的天下之主了。

    太上皇便道:“既然如此,那朕也该表示表示。”

    然后就让人预备礼物给孙子孙女。不止是被圈禁中的三位皇子,就连圈禁在平安州的义忠郡王也得了许多赏赐。

    而在这些赏赐之中, 妙玉仅得一枚铜钱,就十足地引人注目了。

    当时的宴会就跟被三九寒冬的北风刮过一样,气氛一下子凝成了冰。

    妙玉倒是大大方方地起身,拜谢太上皇:“孙女谢过皇祖父的赏识。”

    太上皇道:“朕何曾赏识过你。”

    妙玉道:“这并不是寻常铜钱,乃是雕母钱,故而以纯铜所制,呈金黄色,而非寻常铜钱的棕黄色。从厚度大小看,雕母钱又比寻常的铜钱要厚重些,也要大上一圈。民间有足够的优质铜钱流通,乃是国家富庶、财政健康运转良好的象征。皇家珍宝万千,不如雕母钱意义深重。孙女谢皇祖父赏识。”

    太上皇气闷地挥挥手,不说话。

    下面有很多人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不想,离了太上皇跟前,妙玉就向皇帝进言:“父皇,皇祖父禅位以久,当年铸造的铜钱早已磨损不堪。儿臣恳请父皇,全面淘汰前朝铜钱,使用父皇的瑞安通宝。”

    大太监权昌听说,当时腰就弯了三分。

    他小心翼翼地看了看皇帝,没说话。

    在皇帝跟前呆久了,就是原本粗苯不堪,可是听得多了、看得多了,细细琢磨开了,有些事儿就懂了。

    别的不说,就说这铜钱的事儿。刚开国的那会儿,为什么使用实物税?还不是钱荒闹的?

    现在可好了,大量的铜钱被运回京师,铸造成优质铜钱,流入市场,而另一边,前朝的货币还在市场上流通的,已然不多了。

    铜钱,其实是一张很重要的名片,告知天下,当今天子是谁。

    回收铜钱,尤其是回收太上皇时期发行的铜钱,不仅仅是为了稳定天下财政,更是为了进一步削减太上皇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这才是最狠的。

    当然,妙玉会提出这样的建议,自然是在告知皇帝,她就是拿到了太上皇的母钱,她也不会私铸铜钱。

    权昌很清楚私铸铜钱意味着,那可是大笔大笔的财帛。易地而处,权昌可不认为自己能忍得住这样的诱惑,更别说向皇帝提出这样的建议了。

    皇帝果然很高兴。

    “端慧所言甚是。”

    妙玉笑笑,又道:“父皇,雕母钱虽然看着不起眼,实则事关重大,女儿希望,父皇能替女儿保管些时日。”

    皇帝看了她一眼,当即应了下来,却又赏赐妙玉许多珍奇古玩。

    同时,皇帝也把回收旧币的任务颁布了下去。

    大概是母钱一事给了不少人启发,这次宴会不久之后,就有人弹劾泉州市舶司提督贪腐索贿。

    御史台立刻要求这位提督避嫌,市舶司的工作交给其他人。

    谁都看得出来,这是针对妙玉行动的一次试水,偏偏对方举荐的人是詹事府左庶子。只是对方明面上是给太子造势,那么,妙玉必须退。

    她不是正统。

    到了她这个位置,是非曲直不重要,重要的是政治。所以,妙玉必须退。

    好在这位詹事府左庶子是一位十分公正又廉洁的人,上任之后,并没有做多余的事,反而萧规曹随,按照既定章程办事,倒是保证了泉州市舶司的运转。

    这是第一起。

    然后是第二起,妙玉又退了。

    第三起,就有宫廷女官向妙玉进谏,希望妙玉出手阻拦。

    妙玉没有点头,而是继续沉默。

    然后是第四起、第五起、第六起……

    朝堂上刮起了一股廉政风,仿佛短短数日之内,朝臣们就开始注重起廉洁和德行起来。但是受到弹劾的,有近六成是妙玉一系的官员。直到此时,有人提议彻查公主府的时候,妙玉才在朝堂公开上表态:既然大家都觉得廉政这么重要,那就进行全国范围的廉政总动员,只要家产增加超过应得俸禄总和三倍以上,又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自己的财产乃是合法经营所得,就是贪官。

    文武百官直接傻眼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因为国朝俸禄低下,由来已久,就是这些年妙玉接二连三地给朝臣们加薪加俸,却也只是杯水车薪。因为国朝的官员们早就养成了贪腐的习惯。

    人只要养成了习惯,要想改变就很难。

    更别说贪污这种跟钱直接挂钩的玩意儿。真要清算起来,这官场上根本就没有几个干净的!

    不得不说,妙玉这一手够狠。

    但是新上来的官员高兴,为什么?因为上面有人下马了,他们才有可能上位。

    而上面的高官们个个胆战心惊。

    事情到了这一步,拿主意的人就只能是皇帝了。